習近平:形勢在變、任務在變、工作要求也在變,必須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把解決實際問題作為制定改革方案的出發點,把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改革、涉及重大制度創新的改革、有利于提升群眾獲得感的改革放在突出位置,優先抓好落實。
這段話出自2019年7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總結會議上的講話。
堅持問題導向,是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六個必須堅持”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重要體現。堅持問題導向不是一個抽象的理念,不能只停留在思想認識和口頭層面,需要在體制機制上下功夫去解決現實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
近些年,各地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堅持問題導向,堅持問計于民、問需于民,開展了多形式、多角度的有益探索。譬如,北京市本著“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精神,推進接訴即辦改革,從市民熱線中梳理出高頻共性問題作為開展工作、推進改革的出發點和切入點,大大提升了在城市建設、發展和治理等方面的工作成效,受到市民的廣泛好評。在浙江樂清,當地每年組織召開“人民聽證”會議,公開討論本地經濟社會發展中老百姓普遍關心的問題,分管市領導及有關部門現場回應市人大常委會和人大代表的提問,甚至常常能夠現場協商出解決問題的初步方案。山東青島建立“問題清單”回應群眾關切,湖北隨州打造“逢四說事”工作鏈傾聽群眾心聲……各地各部門努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將群眾滿意體現在一件件具體的民生實事中。
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隨著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深入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矛盾和問題會越來越復雜,改革面對的各種風險挑戰也會越來越多。新征程上,我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穩中求進、循序漸進的改革思路,對一切工作安排、政策措施、改革方案,都要立足于解決發展實踐中的現實問題,從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入手,聽取多方面的意見建議,在法治軌道上深化改革,真正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本期特約專家:韓旭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政治制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