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地消費市場持續回暖,今年上半年,長三角消費數據較第一季度有了大幅攀升。
今年1月至6月,江蘇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3049.6億元,同比增長10.0%,繼續“領跑”長三角;上海、浙江和安徽,分別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377.56億元、15460億元、11528.4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23.5%、9.1%和7.3%。
促消費活動頻出,推動消費“回溫”
作為全國最大的消費市場,長三角消費復蘇態勢喜人。
從增速來看,上海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最高,達到23.5%;江蘇、浙江、安徽分別增長10%、9.1%和7.3%。
“今年以來,長三角整體消費市場回暖態勢令人振奮,同時,各地消費市場的增長勢頭也不俗?!毙菆D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付一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上海消費增長達到23.5%,與去年低基數效應疊加政策提振消費有關,也充分印證了上海消費市場的活力和韌性。江蘇歷來是消費大省,消零總額繼續領跑符合預期的,而浙江、安徽同樣保持不錯的增長勢頭。
上海作為國際消費中心的實力仍然強大,今年五一、端午假期和暑假期間,上海均位列國內最熱出游目的地之一,上半年的住宿和餐飲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41.8%、13.3%和12.1%。
江蘇、浙江的住宿餐飲業在服務業中同比增長最為突出,江蘇、安徽的生活性服務業加快恢復,其中旅游游覽和娛樂服務增長均超一倍,居民出行服務、文化體育等服務業收入也都同比增長超兩位數。
“這再次印證了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市場活力最旺盛,消費市場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也為上半年國民經濟復蘇,以及消費整體回暖貢獻了一定的力量?!备兑环蜻M一步表示,“消費數據一路看漲,還與各地頻推的消費‘福利’有密切關聯?!?/p>
記者了解到,“五五購物節”已成為上海乃至全國促消費的標桿。今年,第四屆上?!拔逦遒徫锕潯?,從4月29日到6月30日,上海全市線下消費日均71.3億元,較去年購物節同期增長16.2%;全市網絡零售額日均47.7億元,較去年購物節同期增長16.6%。上海全球新品首發季、國際美妝節等一系列活動,激發了今年上海的消費新活力,也進一步加快了上海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步伐。
江蘇亮眼的“成績單”也離不開各地“大禮包”。記者從江蘇省商務廳了解到,上半年,江蘇通過整合線上平臺和線下實體商業資源,結合各地特色,推出“一市一主題”活動。
“比如,作為2023南京國際消費節的首季活動,南京舉辦“寧享好時光”春季活動,8000家企業參與讓利。無錫開展“太湖購物節”活動,其中春季活動期間推出總額超4000萬元的惠民消費券?!备兑环蚋嬖V記者,此外,蘇州充分利用了和上海之間的距離優勢,滬蘇聯動舉辦了“五五購物節”。同時,為了吸引更多上海市民游客到蘇州消費,還針對上海市民發放文旅消費券100萬元。
為促進消費回暖,浙江多地發放一定消費券。據杭州市商務局數據,余杭、富陽、濱江等區積極開展平臺消費激勵活動,上半年共發放平臺消費券5760萬元(企業配套近1億元),拉動社零24.9億元。寧波在上半年開展了消費促進月活動,消費券同步精準發放到商貿、文旅、體育等全業態,全力滿足當地居民的消費需求。
此外,根據安徽省商務廳數據,截至6月24日,安徽各地今年已累計發放消費券2.97億元,拉動了安徽上半年的消費數據。
文旅市場“有喜有憂”
記者看到,上半年,長三角各地的旅游市場復蘇勢頭強勁,三省一市憑借地理優勢,來往“做客”頻率的增加,拉動了各地的文旅消費。
銀聯商務大數據監測顯示,上半年的幾大重要節日,長三角來滬消費占外來消費比重較高。春節期間,上海外來消費發生消費金額為76.6億元,江蘇、浙江、安徽消費人次位居前三位?!拔逡弧逼陂g,上海外來消費發生消費金額為148億元,蘇浙皖三地消費人次占比超三成。其中,江蘇、浙江客群消費人次,分列外來消費的第一和第三位。在端午節期間,上海外來消費發生消費金額為79.7億元,江蘇、浙江人次位居前兩位。
再看“五一”期間和端午節假期期間,杭州分別接待外地來杭游客635.52萬人和243.9萬人,從客源地看,排名前三的依次是上海、江蘇、安徽。
上海文化和旅游局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上海162家博物館和98家美術館舉辦展覽670余場,接待觀眾近1500萬人次,恢復至2019年同期水平。全市共舉辦營業性演出2.2萬余場,觀眾近1200萬人次,實現票房收入8.32億元。
同程研究院首席研究員程超功認為,上半年,國內文旅市場保持了強勁的復蘇勢頭,住宿餐飲等行業表現顯著優于國民經濟大盤。暑期旅游旺季如期到來,親子游、家庭游等細分市場表現強勁,文旅消費需求旺盛,部分熱門目的地的優質文旅服務供不應求。
不過,記者也注意到,“復蘇”的旅游市場,雖然出行人數增加了,但人均花在旅游上的錢卻并未增加。
“無論五一、端午假期,還是暑期旅游,旅游消費數據總體并不那么可觀,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間?!备兑环蛑毖?,我們看到的現象是,雖然出行人次有著明顯提升,甚至比疫情之前還要高,但人均消費支出卻少了,說明相當一部分人雖然愿意出行,但花錢更節儉,也更傾向于窮游,這和居民消費信心還未完全恢復有直接關系。
付一夫分析稱,根源在于雖然當下疫情影響因素已經趨于消除,但疫情使得居民和企業部門的資產負債表受損嚴重,“疤痕效應”依然存在,修復需要足夠的時間,所以短期內,大家的消費意愿和信心仍顯不足,造成消費數據稍顯偏弱,這背后是居民對未來收入增長的信心不足,因此,現階段要提振消費,最根本還是要恢復人們消費的信心,進一步挖掘和擴大居民內需的潛力,這也和中央政治局會議將擴大國內需求列為下半年首要任務并強調“發揮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通過增加居民收入擴大消費”政策導向相契合。
“只有居民收入水平提升,疤痕效應才會逐漸平復?!备兑环蜻M一步指出,未來,如何提升居民收入,發展是硬道理,關鍵還是要盤活市場,穩就業,關鍵在于穩企業,特別是促進民營企業、小微企業的發展,畢竟他們才是吸納就業的“主力軍”,讓更多人擁有穩定的收入來源,才能擴大消費,反過來又推動了企業擴大生產,形成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同時,依靠減稅降費切實減輕中小企業生產經營的負擔,比如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或者通過金融產品的創新來迎合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并積極改善營商環境,通過營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環境穩定中小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家的預期,讓他們放下思想包袱,擴大生產和投資。